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国动办专栏>工作动态
建立应急科普宣教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24-02-23 09:36

  应急管理是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灾害、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动态的过程。按照“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要求。防灾减灾需要不断实现关口前移,而应急科普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这样方能与工程、科技、政策等措施一道,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当前处于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全面开展,防灾减灾综合能力逐步提升。同时,仍存在着防灾减灾基本知识普及率相对偏低,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的问题。国家应急管理部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整合统筹在一起,推动了我国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构建起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

  新时代构建具有国际观瞻、本土情怀和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的中国应急科普服务和产品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在突发事件应对时段的应急科普,除了及时准确之外,应关注应急科普的内容选择: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科普主要关注应急技能提升,如新冠肺炎的预防措施“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少聚集、打疫苗”;又如突发事件后,如何保护自身?地震灾害发生之后是否有余震的科普,灾害发生如何避免疫情、次生灾害的发生等。

  如何构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构建平台 组建队伍

  强化大宣传的意识

  强化“大宣传”意识。从形式上来说,就是要整合科普宣传、新闻宣传与法规工作宣传等;从人员上来说,就是要推动“全民”搞宣传。不仅要培养专业化人才,还要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方面的研究,为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广泛动员各类专业人员、离退休科技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科普专家宣讲团队、创作团队和传播团队。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促进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科普队伍的科学素质与水平。定期举办防灾减灾科普成员与媒体的交流互动活动,搞好舆情、新闻宣传工作。

  打造权威高效的应急科普平台。开展顶层设计、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政府-专家-媒体协作机制,打造权威高效的应急科普平台。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预案中补充应急科普工作预案,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政府相关考核范畴,不断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科普预案和联动机制,维护突发事件后的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安全与发展。

  组建应急科普智库。加强应急科普理论研究与实践,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秉承“汇智聚力、协同创新”的原则,致力于提高应急科普能力与水平,开展了“应急科普智库”平台建设。遴选各地、各领域相关科普专家组建专家库。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应急科普智库专家可以有效开展科普研究、应急宣传、舆情引导、科学辟谣等工作。

  繁荣应急科普创作。充分依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科普专委会,发挥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参与,研发、推广相关科普产品,让科普更有生命力。做好相关的应急科普服务以及评估工作;做好新技术充当科普内容创作的技术支撑,同时,充分调动应急科普从业人员积极性,设置相关的课题、奖励以及职称制度,促进其专业发展,壮大人才队伍。

  开展应急科普宣教研究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开展应急科普宣教研究。应该做到五点:一是检测公民防灾素养,通过发布白皮书、蓝皮书,做到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二是开展灾后心理康复研究,通过构建专家队伍、建设心理教室等形式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三是开展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库内容研究,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具,出版精品教材、科普读物、教师读本,梳理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内容要点,制定指导纲要等。同时,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标准研究。四是开展灾害社会学相关研究,开拓灾害文化、灾害史等领域。防灾减灾教育事业发展最终目标是构建社会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安全安心社会。五是开展舆情分析与引导策略研究。舆情及新闻应对工作至关重要,可以纳入年度工作。

  推进应急科普标准化工作。我国正在加强应急科普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发达国家已经进行的应急标准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建议定期发布应急科普标准制修订计划,设立应急科普标准化专项。研制服务、产品、基地、人员能力等内容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和标准性文件。开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科普内容大纲研发,不断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标准体系,推进应急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标准的前瞻作用和引领作用,适时出台新时代加强应急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草案,推进应急科普工作,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指导。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可以从举办科普大讲堂、开展有关系统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开展科普师资和志愿者培训等工作入手。

  重视应急科普宣传教育 

  积极构建长效机制

  重视灾害教育,构建教育体系。无论是通过完善防灾减灾的专门性法律,还是通过完善教育方面的法律规章,国家都应将开展灾害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以法律强制的方式确保灾害教育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应尽早出台灾害教育纲要,构建灾害教育课程体系,促进灾害教育发展。

  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实践水平。灾害教育研究不应局限在呼吁式研究、经验介绍式研究。应该引入实证,促进从宏观向中观、微观深入。建议成立应急科普研究中心,确定灾害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制定指导纲要,设计教育课程。应尽早制定学校灾害教育指导纲要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学校灾害教育指导纲要应明确灾害教育的目标与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及评价,以保证灾害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展教学研究,创新评价方法。对学校而言,应当以增强灾害意识、提高防灾素养为核心,与社区联合开拓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灾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完善灾害教育课程体系。要努力实现灾害教育教学方式、模式的多样化,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重视灾害演练。教学中也应以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从而保证教育效果。

  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可以通过灾害教育的师资培训、防灾素养的调查分析来推进灾害教育。建议成立培训专家团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着力提高教师的防灾素养。建议建设科普教育网、研修网络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尤其要关注落后地区、易发生灾害的地区的师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