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农业农村局专栏>通知公告
运城市“十四五”现代种业 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10-11 16:53

运城市“十四五”现代种业

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一、规划背景 1

  二、发展现状 3

  三、重大意义 8

  第二章  发展基础 12

  一、基础条件 12

  二、优劣势分析 14

  第三章  总体要求 23

  一、指导思想 23

  二、基本原则 23

  三、战略定位 24

  四、发展目标 27

  第四章  总体布局 29

  一、建设思路 29

  二、总体布局 30

  三、空间布局 34

  第五章  重点任务 43

  一、建立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43

  二、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 44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45

  四、做大做强种子企业 46

  五、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47

  六、拓展种业产业链条 48

  七、强化种子市场监管 50

  八、健全种子市场调控体系 51

  九、提升现代种业人才素质 51

  十、加强种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52

  第六章  重大工程 54

  一、种业基础性研究工程 54

  二、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 54

  三、商业化育种工程 55

  四、智慧种业示范工程 56

  五、种业监管能力提升工程 57

  六、畜禽良种示范工程 57

  七、水产种业自强创新工程 58

  第七章  保障措施 65

  一、加强品种管理 65

  二、拓宽投资渠道 65

  三、完善市场体系 65

  四、开展联合攻关 66

  五、强化政策支持 67

  序  言

  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高技术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足球分析app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同志明确表示,要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多年以来,运城种业已初步取得了基础性、战略性发展,在引领全省现代种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未来几年,是运城深入贯彻实施“打好种业翻身仗”要求,着力打造立足运城、引领山西、影响华北的种子“硅谷”,加快推动种业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种业的大发展将对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贯彻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时期运城种业产业发展,聚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服务等要素,加强种业产学研紧密结合、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提升运城种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特根据相关政策,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规划背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足球分析app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度关注种业发展问题,多次在不同场合对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2020年12月,足球分析app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5月,足球分析app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7月9日,足球分析app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充分体现了以足球分析app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发展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产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业竞争的核心是种业科技的竞争,种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种业竞争重组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进入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过去十年间,位居全球前十位的跨国种业集团全部进入中国,快速渗入我国高端蔬菜、花卉、畜禽及大田作物种业等市场。因此,强化自主创新,抢占种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对加快推进我国种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运城已初步成为山西省种业交易、信息交流中心以及种子企业聚集中心,在引领山西省现代种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力。突出种业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地位,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运城种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种业强市战略目标,加快创建山西省种业发展的战略新高地,探寻科技研发与现代服务融合、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运城建设成为具有引领山西现代种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山西乃至华北种业创新人才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二、发展现状

  1.总体概况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端,处于“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农耕之源,天富运城”之美称。2020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这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农业生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全省的粮囤子、果盘子和菜篮子。运城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也是种子消费大市。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余万亩,果业面积300余万亩。常年仅农作物用种量就达7000万公斤,种子市场规模在5亿元以上。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运城市以粮食、林果种业创新发展为着力点,持续推进小麦、玉米、蔬菜种业,果树种苗、畜禽良种等产业发展,在助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种业研发

  运城市域范围内拥有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种业技术专家。近年来,粮食、水果、蔬菜、畜牧、水产等五大种业产业发展已经拥有较好基础。各类农作物种子企业25家其中,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常年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达16万亩,玉米制种基地0.5万亩,年制种量达到7000万公斤。以山西农大棉花所为代表的农业科研机构,在旱地小麦育种方面具有全国领先的优势地位,其育成的晋麦47,近20年一直是全国黄淮麦区旱地小麦品种试验的对照品种,育成的运旱20410、运旱805、运旱618等小麦品种成为全国旱地小麦优质品种。同时,在蔬菜、畜牧、水产、水果等育苗领域,拥有一批像山西瑞恒农业、运城市晋南牛遗传保护中心、山西长荣农科、广东海大集团等具有相当实力的龙头企业或种业公司。其中,新绛县现有蔬菜育苗企业超过30家,仅山西瑞恒农业年育苗量就超过2000万株。广东海大集团投资1亿元在永济市建设的水产种苗繁育产业园、临猗县正在实施的苹果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已申报、储备种业发展项目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超过30个。

  以运城市晋南牛遗传保护中心、山西长荣农科等为代表的种畜禽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晋南牛发展迅速,晋南牛是我国五大地方黄牛之一,体躯高大结实,耐粗饲性能好,肉质良好,是珍贵的畜种资源,近年来,万荣县、闻喜县、永济市、芮城县、盐湖区等纯种晋南牛的种群饲养量较为可观,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运城市国家级晋南牛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作为“晋南牛国家级保种场”,近年来,不断加强牛群的饲养管理,开展了科学的提纯复壮工作,使晋南牛种群数量快速增加近30%,2016年获批“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这些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为运城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3.生产能力

  在农作物种子生产中,运城市的小麦种子生产能力较强,常年建立稳定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6余万亩,其中水地小麦6万亩,平均亩产420公斤;旱地小麦10万亩,平均亩产280公斤。水地品种以济麦22、济麦23、济麦44、济麦38、烟农999、烟农1212、石4366、石农086、品育8012、冀麦325、邯麦19、山农22号、乐土808、济麦44、云麦766等为主。旱地品种以运旱618、山农25号、运旱20410、运旱139-1、金麦919等为主。小麦种子平均市场销售价为4-6元/公斤。玉米制种基地主要在新疆、甘肃等地,常年制种基地约2.5万亩。玉米品种以品质好、脱水快的红轴品种为主,如瑞普908、瑞普909、裕丰303、延科338、大丰30、联创825、浚单29、迪卡653、瑞丰168、联创839、先玉335等,白轴品种主要以郑单958、浚单20为主。玉米种子平均市场销售价为25元/公斤。运城市的种子企业小麦、玉米良种供应充足,基本可以满足全市用种需求。但是大豆、杂粮和蔬菜种子生产能力较弱,全市15万余亩大豆、20余万亩杂粮、70万亩蔬菜,种子生产基地不足2000亩,主要从外地调入。大豆品种以中黄39、中黄13、中黄19等为主,种子需求量为65万公斤左右,种子平均市场价为10元/公斤。向日葵品种以矮大头567DW、中种667等为主,种子需求量为6万公斤左右,种子平均市场价为120元/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1万亩,品种以晋薯16、晋薯21等为主,种子需求量为138万公斤左右,种子平均市场价为5元/公斤。西瓜种植面积6万亩,品种以8424、特大京欣等为主,种子需求量1万公斤左右,种子平均市场价为500元/公斤。谷子种植面积3.87万亩,品种以晋谷21、晋谷36等为主,种子需求量为1.9万公斤左右,种子平均市场价为20元/公斤。高粱种植面积3万亩,品种以晋杂22号、晋杂18等为主,种子需求量为3万公斤左右,种子平均市场价为4元/公斤。

  4.种业企业

  2000年以前,运城市的农作物种子经营一直以市、县两级种子公司为主,到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尤其是2006年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打破了原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特别是蔬菜等作物种子经营日趋多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种子企业不断洗牌。目前,全市现有农作物持证种子企业24家,主要生产经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瓜菜等作物种子。在持证企业中,注册资金3000万企业5家(具有玉米种子生产经营资质),500-1000万企业16家(具有小麦种子生产经营资质),200万企业3家(具有瓜菜种子经营资质)。种子经营门店800余家。从经营的品种结构看,规模较大企业主要经营玉米、小麦种子,其他企业主要经营小麦、蔬菜种子。种子经营门店主要经营杂粮、大豆、蔬菜等种子。从营销网络看,种子经营门店已遍布各县(市、区)农业生产的各个角落。

  5.运行机制

  自2006年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政企分开,种子企业与种子管理机构脱钩,种子管理工作不断加强。2020年,全市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设有市、县两级种子事业机构14个,在编人数20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80%以上。全市拥有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分中心2个,检验仪器设备100余台(件),拥有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3个。种子市场监管、种子质量检验、品种示范网络体系、种业信息化建设基本健全。通过加强种业事中事后监管、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品种筛选展示、种业信息监测等,在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现种子生产经营全程追溯化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营造依法治种良好环境等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通过不断加强种业信息化和数据化建设,基本实现了种子生产经营的全程追溯化管理,提升了种业管理服务水平,扩大了运城种业的影响力。

  三、重大意义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但是直至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中国种子行业才真正实现市场化和规范化,品种权得到有效保护。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种子企业规模和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存在行业集中度低、育种研发能力弱、商业化比例低、法规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现有种业体系已不能有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种业国际竞争的需要。运城种业对于山西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新形势下,运城种业迫切需要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打造以创新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平台为纽带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建设立足运城、辐射山西、面向华北的“山西种谷”。

  1.加强现代种业发展是强化山西种业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高科技核心产业,现代种业发展是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事关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局。加强运城现代种业产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运城现有种业优势,聚集种业创新要素,推动政府、院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加速资源共享,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山西种业发展和安全瓶颈,全面提升运城种业核心竞争力。

  2.加强现代种业发展是增强种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根本要求。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关键。种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粮食及“菜篮子”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下,农业保供任务丝毫不能松懈,这就对种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运城现代种业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小麦、玉米主产区优势,统筹推进补齐玉米种业短板和锻造小麦种业长板,针对种业薄弱环节,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种业产业链供应链。

  3.加强现代种业发展是构建运城农业发展新格局的迫切需要。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进一步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夯实现代农业强市体系,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运城种业强市目标,统筹谋划设计,以两家专业科研机构做体系支撑,五大产业集聚20多家龙头企业组成创新联盟,全面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加快推动现代种业强市建设。

  4.加强现代种业发展是辐射带动区域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提升农业良种率是实现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以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培育出的晋麦47、运旱20410、运旱805、运旱618等旱地小麦优质品种,有力带动了运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以三联种业、金鼎种业、绛山种业为代表的种业龙头企业,也为山西种业创新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加强运城现代种业产业发展,打造集育种、中试、繁种、加工、推广于一体的种业主导产业,有利于发挥种业先导作用,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和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引领带动山西农业品种结构优化,提升良种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振兴意义重大。

  第二章  发展基础

  一、基础条件

  1.地理位置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下辖1区、2市、10县,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介于东经110°15'-112°04',北纬34°35'-35°49'之间,东西长201.87千米,南北宽127.47千米,总面积1396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

  2.自然条件

  运城地形比较复杂,相对高差明显,最高峰为垣曲境内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处为垣曲县境内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180米。运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8.2%,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41.8%。主要有中条山、吕梁山、稷王山、孤峰山等四大山脉,面积267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9.1%。年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为525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冬春较少,占全年20%左右,夏秋季特别集中,约占全年70%左右。

  3.基础设施条件

  截至2020年末,运城市公路通车里程16096公里,全市公路密度113.5公里/百平方公里。市城区通往各县的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油路工程。南同蒲铁路纵贯南北,西南方向与陇海铁路大动脉连接;侯西铁路横亘东西,南同蒲铁路侯马至东镇段完成复线建设;大西高铁(太原南至西安北段)已通车运营,运城北站是山西省境内的3个一级站点之一。运城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30条航线、34个城市,已形成“三纵四横三机场”的公路、高铁、航空立体化交通格局。同时境内拥有4个大型仓储物流中心,11个铁路发运站,携手日照港和连云港出口平台,打造面向全球的物流集散基地,成为“一带一路”大商圈的重要节点之一。

  4.产业支撑条件

  运城素有“山西乌克兰”之称,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了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果品出口68个国家和地区。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面积541万亩,已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3.5万余亩,耕地质量提升598.27万亩,为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5.经济社会条件

  运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汇集,具有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组合良好的特点。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7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形成了寻根祭祖游、黄河风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游,关帝庙、鹤雀楼、永乐宫、普救寺、后土祠等驰名中外;自然风光方面,有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黄河景观、汾河湿地、规模园林、休闲农业园区、千亩大棚、万亩苹果等,这些自然景观、经典文化与生态农业、林果经济密切融合,带动了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发展。

  二、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运城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之中心,临汾、三门峡、渭南三市合围,晋陕豫三省都会太原、西安、郑州向心辐射,区位优势明显。为中原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西部国际丝绸之路的重叠覆盖区,物流通达,信息交流便利,为未来区域经济合作和外埠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交通便利。运城公路、铁路、航空交织成网,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铁纵贯南北,侯西铁路、蒙西高铁横亘东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成为区域聚集中心的大通道;大运高速、运风、运三、闻合、河运通达各县,108国道、209国道、运稷线、闻垣线、芮平线等四通八达、连接县乡;运城机场已开通30多条航线,连接30多个城市,覆盖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发达的交通体系,缩短了地域空间,其集聚的后发优势将助推运城大发展、大跨越格局的形成。

  (3)土地资源丰富。运城市总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农用地总面积100.78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55.7万公顷,水浇地29.1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8亩;较好的土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平原丘陵区,占总面积的80%左右,是全市最主要的粮食、果品、蔬菜等农作物生产基地。总体看,全市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但可利用的农用地面积较大,这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4)种业产业基础良好。近年来,运城市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繁种基地有效灌溉全覆盖。为推进标准化种植,建设了小麦标准化繁种示范基地,配备水肥药一体化灌溉设施,铺设田间输送管道,修建蓄水池等,繁种基地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而且设施装备齐全,机械化水平较高,繁种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种子加工设施装备先进,建有现代化的小麦、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包装线,支撑小麦、玉米种子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拥有晋南牛、临猗苹果、绛县野生翅果油树等特色种质资源,为未来种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劣势分析

  作为种子需求大市,运城市的种业研发和生产经营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自主创新品种少,品种竞争力不强,且系列化开发后劲缺乏,优势种业基地建设不足,特别是作为全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优质小麦种子常出现供应不足问题,蔬菜种子研发和生产能力落后,严重依赖外调,种业研发和供种保障滞后成为制约运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1)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作物育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滞后,品种创新缺乏动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少,且缺乏竞争优势,尤其是大豆、杂粮、薯类、蔬菜等作物生产上所应用的品种几乎全部被外地品种占领。在主推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仅小麦“晋麦47”、“晋麦84”、“运旱20410”、“运旱21-30”、玉米“晋单52号”和棉花“晋棉50”为运城自主选育,市场占有率总计不到15%。到2020年底,全市仅有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和F型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两家专门科研育种单位。尽管三联种业、金鼎种业、绛山种业等种子龙头企业也陆续开展了育种工作,选育了三联119、晋单52号、农夫9号等玉米新品种,但限于经费、人才等因素影响,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此外,种猪、晋南牛、蛋鸡、水产的繁育虽有一定发展,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总体竞争力较弱。

  (2)种业产业链发育不足。运城种业建设仍处于政府主导的发展初级阶段,市场主导能力较弱。种业中小型企业较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企业较少,企业创新活力不够。以种子企业自主的繁育、展示为主,品种展示平台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链条,走出去的种业产品市场份额占有量也比较小,对地区经济拉动作用不强、全国示范作用不明显。

  (3)优势种业基地建设不足。运城具有较强的小麦种子生产优势,生产的小麦种子质量好、商品化率高。限于资金短缺,目前小麦种子生产基地较为零散,生产成本较高,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足,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优质良种保障能力不强。特别是繁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建设标准不高,种子仓储能力不够,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从良种供应上看,小麦、玉米种子生产自主率较高,但大豆、杂粮和蔬菜种子生产能力较弱,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4)种子企业规模小。尽管运城种子企业众多,但普遍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大部分企业既没有品种研发能力,又没有自主品牌,主要依靠代销、经销其他企业的种子维持生存。未形成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的亿元企业,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善,企业提档升级和特色化发展滞后,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等规模小,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综合能力不强。

  (5)服务体系不健全。运城种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能吸引专业人才的生活、服务设施,缺少整体环境质量优良以及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居住与办公环境。种子企业布局比较分散,多数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交易服务、金融服务等条件和机制欠缺。种业产业虽然有专业化服务队伍,但技术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还需提升。

  (6)种子市场监管难度加大。从种子经营网点上看,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后,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分支机构、委托代销点数量增多,行业自律性参差不齐,监管对象面广、量大。目前,从事种子的经营门店870余家,基本为委托销售,一些企业在委托时不考查场地、资金等,随意委托;大多经营门店无能力承担民事责任,发生种子纠纷或案件后无力赔偿。多数经营门店人员缺少或没有种子专业知识,经营者对所经营的品种特性、栽培技术知之甚少,售后服务不到位,造成使用者对品种适应性、种植技术不了解,丰产性难以体现。从品种上看,随着国家品种审定制度改革,通过国家级试验、省级试验、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等渠道选育的新品种急剧增加,市场上种子种类和品种繁多,不仅农民选种无所适从,而且管理者也感到“眼花缭乱”,市场管理日趋复杂。不法分子制假售假手段更加隐蔽,方式更加多样,超区域经营,散装销售,虚假广告,套牌销售,标签不真实,生产经营档案不健全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

  3.机遇分析

  (1)政策聚焦优势。国家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务院密集出台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文件,为运城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不断加大政策投入,出台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制种大县奖励等项目,种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强化。农业农村部不断探索金融支持种业发展方式,会同财政部设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联合银保监会等机构出台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种业发展金融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种业优惠政策的密集出台,既为运城种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也为争取中央政策支持提供了良好机遇。

  (2)科技资源优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立于1948年,201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是山西农业大学直属研究所,也是运城市域内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其强大的人才队伍、雄厚的科研力量、完备的学科建设体系、完善的创新平台和扎实的科研作风,是助推运城现代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坚实的科研支撑。棉花研究所的多项科研成果在全省农业科研机构中独占鳌头,在粮棉种质资源方面的多项成果也在国内外占有领先地位。

  (3)地方政府重视。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和山西省《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建设运城现代种业强市战略目标,市农业农村局迅速组建了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工作专班,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制定出台运城市现代种业强市建设2021年行动计划,确定了“一核心五基地”的发展目标。2021年,全面开展粮油、蔬菜、水果干果及特色经济林、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调查,鉴定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一批优异新种质,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初步形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加强种业基地建设,搭建种业创新平台,分类分级推进种业企业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良种培育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种业监管体系,提高监管和服务保障能力,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强市建设。

  4.挑战分析

  (1)我国种业企业国际竞争风险加大。近年来,随着世界农业化工跨国集团快速进入种子行业,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种业兼并和重组,世界种业呈现出垄断式、集中化的趋势。国内种子企业总体呈现“多、小、散、弱”的状况,在种业国际竞争中,我国一些中、小型种业企业面临着兼并重组、市场整合的风险。

  (2)国内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建立。我国育种和推广相脱节的状况没有实质改变,各种作物的主要品种仍主要产生并掌握在科研教学单位,“育、繁、推一体化”进程仍受到科研单位推广能力、推广网络、市场运作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商业化育种机制还未建立。此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育种方法和模式、制种设备和装备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品种推广难度较大。随着国家品种审定制度改革,通过国家级试验、省级试验、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等渠道选育的新品种急剧增加,品种“多、杂、乱”问题较为突出。比如,全市经销的玉米品种就有80余个,小麦品种40余个。由于生态类型较为复杂,全市新品种试验示范网络体系建设不足,新、优、特农作物品种推广难度较大。

  (4)政策惠及力度不够。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109号文件出台,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国家科研项目和经费更多倾向于企业。但限于运城企业规模和科研能力,很多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项目和政策享受不到。目前,全市只有10万元的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项目。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流动、项目争取、信贷扶持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企业缺资源、缺经费、缺人才、缺技术现象普遍存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种业市场,面临着较大的生存风险和压力。

  图1  优劣势分析矩阵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足球分析ap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确保种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目标,立足运城种业创新和产业优势,依托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主体,集聚生物育种、繁种生产、种子加工、仓储物流、种植示范等要素,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夯实供种保障基础,完善种业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科技要素活跃、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产城深度融合的发展新局面,把运城打造成为现代种业强市,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有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合理布局。全面把握运城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建设要求,与运城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运城乡村振兴战略相统一,科学、合理布局种业产业和发展空间。

  2.坚持资源整合。引进发达国家或农业先进国家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整合相关行业和相关部门的资源,加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政策向运城集聚。

  3.坚持企业主体。树立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推进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品种转化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为提高种业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4.坚持服务引领。集成金融、信息、技术、物流等现代服务要素,构建以科研创新为基础、以综合展示为窗口、以企业孵化为核心、以交易结算为平台、以公共服务为保障的五大功能服务平台,做大做优现代种业产业。

  5.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为支撑的种业创新体系,推动资源、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带动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形成科企紧密合作、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格局。

  三、战略定位

  1.发展定位

  国家小麦良种供给核心区。依托运城自然禀赋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夯实供种保障基础,全面打造基础设施优越、繁种技术先进、加工装备领先、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的全国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确保国家小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小麦良种化水平。

  山西省品种技术集成转化示范区。发挥运城种业产业基础优势,高标准建设集品种地展、产权交易、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展示交易区,着力优化试验示范布局,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平台和科学论坛,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山西省种业产业融合先导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种业企业为引领,着力打造产业链上中下游融会贯通的种业产业链条,鼓励企业把产业链延伸到种植服务领域。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积极探索种业多种功能,探索以“种业+”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种业发展质量效益双重提升。

  山西省现代种业强市。发挥种业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以种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品种培优带动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拉长做强现代种业链,将种业作为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的支撑性产业,推动运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转变。

  图2  运城现代种业产业发展定位

  2.功能定位

  围绕种子“育繁推”一体化进程,结合种子产业特点及企业需求,以打造高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种业产业链为核心,实现科研创新、企业孵化、综合展示、交易结算和公共服务五大功能。

  (1)科研创新功能。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打造运城种业科企研发基地;加强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运城种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企业孵化功能。以企业孵化为核心,以利益共享机制和联合整合等方式,为种业企业和项目研发孵化转化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孵化技术成果、科研项目、种业企业。

  (3)综合展示功能。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建设种子产业链、引进国内顶级种子企业,打造展示运城种业高水平发展的窗口和平台,展示种业发展新趋势。

  (4)交易结算功能。通过种质资源交易、品种交易、种子交易(结算),实现金融、信息、交易等综合服务,为种业企业提供品种市场化审定平台,促进运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5)公共服务功能。为科研、展示、企业孵化、交易、科普旅游提供高端服务。

  四、发展目标

  到2022年:组建运城市现代种业联盟,开展科研育种联合攻关。建成3个种业研发创新中心;建成优质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2万亩,新增蔬菜育苗中心3个,面积5000平米;建成种畜禽原种场1个;建成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个,水产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4个;建成苹果、樱桃、葡萄、药材、特色经济林等种苗基地10万亩;培育3家以上骨干特色种业企业。全市种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到2024年:建成8个种业研发创新中心;建成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4万亩,新增蔬菜育苗中心8个,面积10000平米;建成种畜禽原种场2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个,水产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3个;打造苹果、樱桃、葡萄、药材、特色经济林等种苗基地;培育1家亿元的现代种业集团,8家以上骨干特色种业企业。全市种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到2025年:建成10个种业研发创新中心;建成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新增蔬菜育苗中心10个,面积20000平米;建成国家级种畜禽核心育种场1个;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个;建成苹果、药材等种苗基地2万亩;培育1家亿元的现代种业集团,10家以上骨干特色种业企业。全市种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图3  运城现代种业产业建设目标

  第四章  总体布局

  一、建设思路

  以建设种业强市为目标,按照“一核心、五产业、六集团、十中心、多基地”的建设思路(一核心:以山西农大棉花所为核心组建运城市现代种业创新平台;五产业:发展壮大粮食、蔬菜、畜牧、水产和特色水果等五大优势种子(种苗)产业;六集团:打造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和畜牧、水产、特色水果等亿元以上种业集团;十中心:建成10个种业研发创新中心;多基地:建设小麦、玉米、甘薯、蔬菜、畜禽、水产、水果、药材、特色经济林及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多个种业(种苗)繁育基地),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种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种业管理体系,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良种培育技术攻关,建设优势种业和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打造现代种业集团,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特色优势种业企业,提升种业服务保障能力,努力实现种业发展方式三大转变(即:以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以常规种子生产经营为主向特色化专业化种子生产经营并重的方向转变;以山西市场为主向华北市场为主的方向转变),推动种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市种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图4  运城现代种业产业发展路径

  二、总体布局

  1.打造种子产业链

  从育种研发、制种繁育、品种展示、产业推广的育种链条出发,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要素的有机衔接与相互促进;以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纽带,探索建设新型种业创新体系的模式和机制,推动种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依托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易,建立成果展示、登记、托管、交易制度;以种业企业为主体,打造运城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引领和促进种业商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2.构建8大支撑体系

  (1)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培育机构、推进要素聚集的思路,依托山西农大棉花所和三联种业、绛山种业、山西瑞恒农业、荃银高科、山西长荣农科、广东海大集团(永济)、大象农牧等种业企业,以创新科技、聚集产业、打造品牌、培育人才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构建种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

  (2)种业孵化体系。建设种业孵化器,促进种业高端发展,服务山西、带动华北、辐射全国。积极对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和种业工程建设,为种业企业开展育种繁种提供“中间试验、环境释放试验”等应用试验研究领域的服务。

  (3)交易结算体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探索种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径,充分发挥运城种业品种示范及展示、现代育种体系科普教育和种子交易交流功能,包括种质资源、材料、品种(权)、种子等。开展以种子交易市场和种子网络交易相结合的规模化、规范化、网络化的种业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促进种子技术成果转化,做大做强种子交易,提升种子产业化水平。

  (4)综合展示体系。围绕种业研发、展示、推广、辐射主题,打造集种子研发、培育、会展、交易、技术服务、国际交流、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平台,建成集展示技术服务体系、商贸服务体系、会展培训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物流服务体系等在内的运城种子产业展示平台。

  (5)公共服务体系。围绕种子产业体系建设,做好社区服务、相关市政配套服务,科技、金融、政策服务等,构建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辅助业务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交通发达、舒适宁静、市政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为种业企业科研创新提供良好条件。

  (6)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构建融合物联网管理系统,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前沿信息技术,与种业研发功能、生产功能、展示功能、金融功能、生活功能等各方面各环节紧密结合,实现智能化监控、管理和控制等。

  (7)生态文明体系。大力推进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休闲观光配套双提升,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土壤质量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循环利用等工程,实现种业产业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8)安全网络体系。围绕育种材料安全保护、生物安全控制、安全生产保障等,在重点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接入视频监控、报警、电子巡更、生产监控、动态环境监控等子系统,提供“智能监控,安防联动”的整体部署,构建种业安全网络体系。

  通过种子产业链及支撑体系建设,实现企业聚集、科研机构聚集、人才聚集、信息聚集、专业管理和服务机构聚集。

  图5  运城种业“185”建设思路

  三、空间布局

  以突出科研创新、会展展示、企业孵化、交易交流、综合服务五大功能为前提,按照“研发创新化、规划科学化、功能完备化、产业一体化、服务综合化”发展思路,充分考虑用地现状和产业布局需要,依据运城种业产业链的特点,推动种业产业链深度延展,着力打造生态优良、布局合理、功能多样、技术领先、设施先进、运作高效、效益显著、模式新颖的现代种子产业体系。

  1.小麦主栽品种布局

  水地以济麦22、济麦23、济麦44、济麦38、烟农999、烟农1212、石农086等为主,搭配种植邯麦19、山农22号、晋麦84号、舜麦1718、鑫麦296,积极示范种植翔麦23、云麦766、品育8012等品种;旱地以运旱618、晋麦100号、运旱20410、运旱139-1为主,搭配种植临丰3号、运旱21-30。积极示范种植晋麦101号、运旱1512等品种。制种以永济、芮城、新绛、盐湖、闻喜、稷山等县为主,以三联现代种业、普盛种业、绛山种业、金鼎种业、大河东种业、圣谷种业、瑞恒农业等为重点。

  2.玉米主栽品种布局

  以瑞普909、联创808、裕丰303、中科玉505、大丰30、先玉335为主,搭配种植郑单958、联创825、晋单82号、浚单29,积极示范种植瑞普908、迪卡653、瑞丰168、沃锋9号等品种。制种重点布局在南部复播区,以三联现代种业、绛山种业、金鼎种业、华科种业、瑞恒农业和普盛种业等为重点。

  3.大豆主栽品种布局

  大豆品种以运豆101、运豆202、中黄19、中黄39、汾豆56、中黄37为主。

  4.棉花主栽品种布局

  棉花春播主要以冀棉169、运H13、中棉所100、瑞棉1号等品种为主。

  5.蔬菜主栽品种布局

  以设施蔬菜(食用菌)为重点,以育苗中心为依托,引进适合本地栽培的新品种10个,在全市新建集约化育苗中心10个,全市集约化育苗面积达到20万平米,育苗能力突破2亿株。

  6.畜禽种业布局

  重点建设盐湖、永济、稷山、绛县、临猗、闻喜等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县、3个畜禽原种培育场,30个重点畜禽扩繁场、父母代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畜禽种业主体,以长荣农科、新龙丰等为重点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优势畜禽种业企业,推进瘦肉型猪本土化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和应用。支持“长荣农科”做大做强,成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存栏原种猪1万头,年提供纯种猪10万头以上;以运城市国家级晋南牛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为基础,强化晋南牛遗传资源保护,推动晋南牛新品种培育,依托国家、省等科研院所,引进龙头企业,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有序开发利用,全面加快晋南牛商品化开发,到“十四五”末完成晋南牛1个世代的选育,晋南牛存栏达到3万头。提升现代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畜禽新品培育,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猪新品种。大力推广现代化畜禽品种繁育新技术、新模式,重点是能繁母猪标准化饲养、同期发情、批次化配种、人工授精等长荣家庭农场二元能繁母猪饲养模式推广。

  7.果业主栽品种布局

  苹果重点布局在临猗、万荣、平陆、芮城等县(区),主栽早熟品种秦阳、鲁丽、嘎啦优系等,中熟品种爱妃、信浓甜、秦脆、名月、美味、早熟富士优系等;晚熟品种富士优系、瑞雪、瑞香红、维纳斯黄金等,加快临猗县国家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全力支持“抗重茬、双脱毒(品种和砧木)”的优良苗木繁育。

  梨重点布局在万荣、盐湖、临猗、新绛、平陆、永济、夏县等县(区),主推品种红香酥、玉露香、新梨7号、秋月、丹霞红等。

  桃重点布局在盐湖、临猗、新绛、平陆、万荣、永济、夏县等县(区),主推品种中油系列、中蟠系列、珍珠枣油桃、黄肉桃系列等。

  葡萄重点布局在永济、盐湖、夏县、稷山等县(市、区),主推品种早黑宝、阳光玫瑰、克伦生、夏黑无核等。

  山楂重点布局在闻喜、绛县、河津、垣曲等县(市),主推品种大金星、大五棱、大绵球、甜红子等。

  樱桃重点布局在绛县、临猗、万荣、盐湖等县(区),主推品种美早、萨米托、美国1号、俄八、布鲁克斯等。

  8.渔业种苗布局

  重点布局在永济、芮城和盐湖,以海大集团为重点,支持海大集团水产苗种基地建设,完成芮城县月亮湾鲈鱼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对赤眼鳟、乌苏里拟鲿等品种进行种质资源鉴定。适度减少“四大家鱼”等大宗水产品养殖,适度增加南美白对虾、鲈鱼等特色优势品种养殖,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和抗市场风险能力。通过对永济、芮城现有的渔业生产区改造配套,建设1万亩集中连片常规品种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虾、蟹、黄河甲鱼为主的名特优品种养殖,在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四县(市)建设特色水产养殖基地。鼓励永济市兴茂养鱼专业合作社、临猗县黄河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省级水产良种场积极驯养培育主养经济鱼类原良种亲本,繁育原良种种苗,服务渔业生产及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生态修复。

  图6  运城现代种业布局图

  表1  运城主要种子企业情况

  企业名称

  人数

  总资产(万元)

  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比率

  销售品种

  自主知识产权

  品种

  制种情况

  制种基地

  生产面积

  山西三联现代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31

  4999.07

  6.5%

  玉米:瑞普909、瑞普908,三联119,三联399,三联259,青卓1号;小麦:冀麦325、冀麦418、中麦29、运麦218、晋麦47号、运旱115、运旱618、运旱805等

  三联399、三联259、三联119

  玉米:新疆伊犁州、建设兵团、甘肃张掖、金昌;小麦:盐湖区

  小麦:11000亩

  玉米:12500亩

  山西大河东种业有限公司

  12

  2000

  3%

  玉米:浚单26、浚单29、郑单958、苏玉44、锦源705、双惠88、双惠87、洛单6号、豪威556、永优1573、YF3240;小麦:鲁原502、济麦22、良星99、沧麦6005

  鲁原502、济麦22、良星99、沧麦6005

  旱地在盐湖区上王乡、水地在董村农场、于乡农场及周边村庄

  6000余亩(旱1500亩、三个水地品种4500亩)

  山西华科种业有限公司

  15

  3129

  10%

  玉米:运单168、华玉68、荣鑫338、华科1号、蒙发7号、济玉1号;小麦:晋麦89号、齐麦2号、山农30号

  华科1号、华玉68、运单168、华玉518、凯玉2号;晋麦89号

  玉米:甘肃省金昌市;小麦:盐湖区、永济市、稷山县

  玉米:350亩

  小麦:3000亩

  山西金鼎种业

  16

  6500

  3%

  玉米:晋单52号、晋单88号、金玉9号;小麦:晋麦84号、晋麦96号、邯麦19、晋麦100号

  晋单52号、晋单88号、金玉9号、晋麦100号

  玉米:新疆玛纳斯;小麦:本地

  玉米:2000亩

  小麦:5000亩

  山西普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0

  3000

  6%

  玉米:东单181、东单913、承德裕丰系列、鑫丰盛系列;小麦:济麦23、太麦198、济麦44、鲁原118;大豆:邯豆13

  济麦23、济麦44、鲁原118、太麦198、泰农18、运麦14观74

  小麦:永济、闻喜、夏县、盐湖区;油葵:甘肃酒泉

  小麦:12000亩(永济6000亩,闻喜、夏县3000亩,盐湖区3000亩)

  玉米:甘肃600亩

  企业名称

  人数

  总资产(万元)

  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比率

  销售品种

  自主知识产权

  品种

  制种情况

  制种基地

  生产面积

  山西圣谷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6

  530万

  1%

  小麦:山农22号、山农24号、品育8012、晋麦82号、长8744、长6990;玉米:恒硕167、弘丰818、弘丰715、弘丰707;大豆:中黄19、齐黄34;高粱:晋杂22

  晋麦82号

  盐湖区、董村农场、于乡农场

  6000亩(盐湖区4500亩、董村农场1000亩、于乡农场500亩)

  运城市金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1

  500

  1%

  玉米:大丰30、大丰26、大丰133、金科玉3306、金科玉3308、DF607;小麦:长6359、长4738、邯麦17

  长6359、长4738、邯麦17

  盐湖、永济、芮城

  2500亩

  河津市新优种业有限公司

  14

  500

  1%

  小麦:良星99、良星77;玉米:联创808、联创825、嘉禧100、联创839

  3000亩

  稷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6

  200

  1%

  玉米:中科玉505、登海511、瑞普908、优迪919

  小麦:晋单84、 晋单96、济麦22、鲁源502、

  晋麦100

  盛开花、牛角蜜;稷王90白、稷王1号;毛绿豆一号。

  临猗县

  甜瓜各2亩、大葱各5亩、绿豆10亩

  山西绛山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29

  6589

  5%

  玉米品种:金农109、金农209、延科338、农夫9号、晋单51、并单23

  小麦品种:金麦919、临丰3号、晋麦84、晋麦47、运旱115。

  金农109、209、金农308、金农919、延科338、农夫9号、晋单51、金麦919

  玉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麦:绛县古绛镇

  玉米:1万亩

  小麦:1万亩

  山西益顿种业有限公司

  7

  500

  小麦:圣麦102、万丰126、圣麦104、山农29

  永济于乡农场

  800亩(各200亩)

  平陆天润田瓜菜种业有限公司

  8

  310

  7%

  菜豆:東本长帅、東本盛帅、天润一号、東本绿之龙、東本极早生、東本九寸嫩、東本绿剑、王中王提高系;番茄:東本大奇、東本硬粉、硬粉风暴。

  菜豆: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番茄: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

  菜豆类270亩左右

  番茄类20亩左右

  企业名称

  人数

  总资产(万元)

  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比率

  销售品种

  自主知识产权

  品种

  制种情况

  制种基地

  生产面积

  平陆县鑫源种业有限公司

  12

  500

  小麦:运旱618,冀麦325,冀麦418;玉米:瑞普909,瑞普908,蠡玉21。

  平陆县古王、良种场

  运旱618:500亩

  冀麦325:500亩

  冀麦418:500亩

  山西丰登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12

  749

  1.3%

  小麦:烟农999、徽研66、冀麦585、济麦22:玉米:联创808、联创825、联创839、隆禧109、丰德存玉10号等

  烟农999、徽研66、冀麦585

  芮城县陌南镇、古魏镇

  3000余亩

  芮丰种业

  12

  948

  2.5%

  小麦:临汾6510、晋麦83、鑫麦296、烟农1212、鲁原118;玉米:金博士825、瑞丰168、德单5号

  临汾6510、晋麦83、鑫麦296

  古魏镇、永乐镇

  临汾6510:2000亩晋麦83:1500亩;鑫麦296:2000亩

  山西云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1140

  11%

  玉米品种:秋乐218、东单1831、强盛193、秋丰526、新玉33、郑黄糥2号、郑单958;小麦品种;石农086、石农958、云麦766、邯麦13号、石优20、长麦251

  石农086、石农958、云麦766

  芮城县风陵渡镇、阳城镇、永乐镇

  5000亩

  山西晋闻种业有限公司

  6

  521

  0.7%

  小麦:山农29、山农25、邯麦16、运旱719、运旱805、晋麦47、圣麦20;

  玉米:龙生2号、龙生668、怀玉23、利玉228。

  山农25

  山农25:河底镇南王村

  山农25:1000亩

  夏县良丰种业有限公司

  5

  522

  28%

  辣椒:丰研六号、丰研靓宝、良椒2313、鑫螺五号

  丰研六号、丰研靓宝、良椒2313、鑫螺五号

  夏县瑶峰镇

  40亩

  企业名称

  人数

  总资产(万元)

  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比率

  销售品种

  自主知识产权

  品种

  制种情况

  制种基地

  生产面积

  夏县壮路蔬菜研究所

  5

  201

  12.5%

  辣椒:壮椒美螺、壮椒辣妹子、壮椒夏秋3号、阳春白雪1号

  壮椒美螺、壮椒辣妹子、壮椒夏秋3号、阳春白雪1、3号

  夏县瑶峰镇四董村,部分品种在山西忻州

  10亩

  山西瑞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72

  5462.78

  3%

  小麦:良星68、山农20、石农086、藁优5218、中麦5051;玉米:冠玉911、鲁北67、秋硕008、联创系列品种;番茄:金棚8号、瑞星金盾、瑞星五号、粉宴一号、罗拉;黄瓜:津优35、A27黄瓜;西葫芦:瑞葫一号;茄子:76-5长茄、圣圆三号

  小麦:良星68、藁优5218、中麦5051;玉米:冠玉911、鲁北67、秋硕008

  新绛县、甘肃金昌

  新绛县小麦良繁基地5000余亩、甘肃金昌玉米制种基地1000余亩.

  新绛县恒丰种业有限公司

  16

  792.3

  5%

  小麦:乐土808、济麦23、良星66、鲁原502、藁优2018、藁麦5818等

  良星66、藁优2018、藁麦5818

  新绛县北张镇

  4000亩

  新绛县泰丰种业有限公司

  19

  681.5

  5%

  小麦:乐土808、石4366、轮选103

  乐土808、石4366、轮选103

  新绛县泽掌镇

  5600亩

  山西董村农场

  有限公司

  36

  530

  晋麦47号、晋麦77号、舜麦1718、中麦578等

  中麦578

  永济董村农场

  18000亩

  垣曲历山种业

  7

  500

  5%

  糯玉米:早白糯18、早白甜糯一号

  甘肃酒泉

  100亩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一、建立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打造现代种业研发创新中心。围绕运城产业基础及优势特色发展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引导,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研发,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由山西农大棉花所、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全市种子企业科研人员及外聘国内有关专家等组成研发团队,在全市建成10个种业研发创新中心。以旱地小麦、玉米、脱毒甘薯、小麦、蔬菜种苗、畜禽、水产、水果种苗、药材、特色经济林及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品种为主线的联合攻关模式,培育突破性品种。

  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高标准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着力提升保存设施条件能力建设,系统开展资源提纯复壮行动,确保入库种质资源不丧失。建立专业化、智能化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挖掘平台,健全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基因发掘技术体系,大力开展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和优异农业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行动,强化种业创新物质基础。

  二、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

  发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作用,加强以生物种业为核心的农作物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制、群体协同进化规律、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研究,加快高通量测序、等位基因规模化发掘等技术应用。以小麦、玉米为重点,挖掘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绿色高效等主要经济性状,以及精深加工、耐贮耐运、营养保健等特色性状为主要目标,深度发掘优异材料、优异基因,支撑商业化育种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市域农业资源和自然区位优势,以粮食、蔬菜、畜牧、水产和水果种子(种苗)五大产业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种养规模,打造农业品牌,推进小麦、玉米、蔬菜、晋南牛、种猪、种鸡、水产、水果、药材、特色经济林等10大优势种业品系和产值率先突破,做大做强种业支柱产业,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专栏1  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

  进一步加强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工作,承担国家及省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新品种区域试验任务40余区组、500余品种、70多点。建有小麦、玉米新品种筛选展示示范点80余个,筛选展示示范面积1000余亩。推广小麦新品种“烟农999”、“石农086”、“运旱805”和玉米新品种瑞普909、联创808等5个优质新品种,主推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80%,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4%。加强瑞普908、瑞普909、联创808等玉米品种以及济麦22、济麦23、烟农999、石4366、石农086、邯麦19、山农22号、翔麦23、云麦766、品育8012等小麦品种试验及展示推广。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健全财政支持种业创新投入机制,创设运城种业创新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商业化育种支持力度。建立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强化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共性基础技术供给水平。深入推进科企合作,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研技术攻关,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支撑的现代种业创新格局,奠定种业产业化应用基础。

  四、做大做强种子企业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种子产业,大中型企业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如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开展商业化育种创新,建设良种基地,强化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科研育种中的主体作用。鼓励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优化市场格局,集中各层次企业间的种质资源、市场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规模经济,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帮助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集中有限资源专攻某一小作物,做精做细,打造出自身的专业优势。

  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重点培育三联种业、绛山种业、山西瑞恒农业、山西长荣农科、广东海大集团(永济)、水果特色经济林(临猗、绛县)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区域优势或专业优势的龙头种子(种苗)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优化和调整种业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邀请中化农业、中生资、中农立华等央企)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产业;鼓励优势种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育种机构、育种人才、育种材料等种业科技资源;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或与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新品种,向“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支持优势种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加速扩展种业规模。到2025年,打造4家亿元以上的现代种业集团,培育10家以上骨干特色种业企业。

  开展种业创新创业行动。打造“双创”孵化平台,配套最优惠的政策便利和最先进的创新条件,吸引科研团队、高端人才等主体开展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仪器设备、实验试剂等原始创新,支持退伍军人、职业农民、返乡大学生等主体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实用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创新“双创”激励机制,出台以奖代补、后补助等奖励政策,对取得重大科研进展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给予适当物质奖励。破除制约创新链畅通的堵点断点,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

  五、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强种业基地(园区、场)建设。重点依托三联种业、山西瑞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运城市晋南牛遗传保护中心、山西长荣农科、广东海大集团、临猗领航达果业等种业领域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业繁育基地(园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改善田间生产设施条件,提高良种生产和供应能力,提升种子产地加工水平和仓储能力,确保农业用种安全,为农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到2025年,全市建成优质小麦种子生产基地20万亩,蔬菜种子(种苗)基地1万亩,育苗中心10个;建成国家级种畜禽核心育种场1个,种畜禽原种场5个,二级以上种畜禽场15个;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个,水产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5个;建成苹果、樱桃、葡萄、药材、特色经济林等种苗基地20个。

  推进高标准繁种基地建设。按照“集中布局、配套完善、统一标准”的要求,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快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大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基地管理智能化、生产监测实时化、预警发布精准化、质量追溯信息化,把制种基地打造成国家小麦玉米等繁种基地的样板。

  加强良种推广与应用。以小麦、玉米、苹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优势主推品种为重点,强化种子种苗管理、推广部门与种业企业联合,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加大筛选展示示范力度,推进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提高良种覆盖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业生产安全。以晋南牛保种、繁育、育肥、改良为主导,加强晋南牛良种推广,建立晋南牛良种繁育基地,开展晋南牛性能测定,保持晋南牛的优良性状,提高改良晋南牛的生长速度。

  六、拓展种业产业链条

  建立健全加工仓储体系。加大相关装备补贴力度,支持企业、合作社、大户等主体建设初加工设施,配套相关加工设备和仓储设施,推动形成覆盖全市的种子产地初加工网络。高标准建设公共性种子加工仓储平台,配套种子精加工流水线和高标准恒温恒湿仓库,健全种子加工装备共享机制,提升装备使用效率,带动松散农户和小企业的种子质量提升。

  创新种业销售物流模式。通过“线上宣传+线下体验”“室内宣介+地展推广”等模式,加大品种选育成果推介力度,打造运城种业品牌。改造升级种业门店设施,与国内优势电商企业合作,搭建集产权交易、种子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种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网络。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推进流通业与种业的联动发展。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坚持绿色兴农,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重点推广高产优质、绿色专用、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的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推动良种良法相结合、农机农艺相配套。以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大力推广安全环保、高效易利用的农业投入品,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集成转化。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加大农业技术带头人培育力度,以点带面,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带动小农户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探索“种业+”融合发展模式。深入挖掘种业关联业态,打造运城特色“种业+”产业生态。着力推进“种业+信息服务”,推进大数据、区块链在质量监管的应用,实现对从种子基地的环境感知、农情采集,到制种生产、仓储物流到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全面信息监测和追溯,为管理部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实现对种业全产业可视、可溯、可控。大力发展“种业+休闲旅游”,依托特色品种、专用品种、功能型品种,建设种业主题公园,设计特殊景观,发展农业采摘、休闲体验、特色餐饮产业,把品种宣传和休闲旅游紧密融合。探索开展“种业+文化宣介”,以种业历史传承为核心,以中原农耕文化为载体,通过实物博览、科普教育、VR体验等手段,弘扬农耕文化,讲好种业故事,为区域青少年打造知识拓展平台。

  七、强化种子市场监管

  净化生产经营渠道,加强对种子生产经营的日常管理,增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种子质量问题的发生。强化种子市场监督,针对种子市场的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检查,尤其是在种子销售的旺季,对种子经营者的资格,种子的包装和标签以及种子的广告宣传等方面内容进行查处,维护农户利益。进一步加强对种子举报制度的完善,并加大相关案件的惩处力度。提升种业监管服务能力,切实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和能力建设,宣传贯彻好种子法律法规,搭建好种业数据化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种子生产经营登记备案、种业基础信息统计、种业信息服务建设,实现种子生产经营全程追溯化管理。

  八、健全种子市场调控体系

  建立信息调度制度,对种子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做好种子市场的监测工作,搞好种子信息服务。完善种子储备体系,以财政资金为保证、种子企业为主体和市场化运作的种子储备制度为主的种子储备体系构建。建立市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重点储备短生育期和大宗粮食作物种子,加大风险控制意识,每年贮备各类农作物种子50万公斤以上,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

  九、提升现代种业人才素质

  由山西农业大学种子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专业教师形成种业调研组,围绕种子产业链中育、繁、推、服各个环节,在当地区域范围内筛选典型且有代表性的种业公司、种业科研单位、种业管理单位和种子使用单位(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纳入种子产业链中种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单位。农业高校种子专业与种子产业链的育、繁、推、服各单位签订联合育人协议,就参与单位的具体责任与任务、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达成共识,并制定培养进度时刻表、明确阶段考核指标,做到计划详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产业链上育、繁、推、服各育人单位之间签订联合育人协议,进行双向互动,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种业人才。单位间共享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资料和实践平台共享、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共享、种子加工检验场所和种业专家共享、种业信息和实用技术共享等。农业高校与产业链各环节间、产业链上各育人单位间建立起育人效果信息互通交流的制度,定期反馈育人效果。专业负责人及时召开由高校和产业链各单位参与的种业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总结种业人才培养中的经验,指出人才培养中的不足。育人联合体集思广益,以种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出动态调整,始终保持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保证培养种业人才的广适性,满足现代种业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十、加强种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将各项目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与新技术创新研究结合起来,将集成创新与示范转化结合起来,采取“大协作、大联合、大集成”的方法,集成国家和地方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实行联合、协作攻关。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继续推进种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着力实施动植物种质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进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鼓励联合国外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种业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运城种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种业“走出去”“引进来”专题研究,考察引进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及现代种业管理经验,推进发挥协会及企业联盟的作用,推动政府间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省外开展投资研发合作。继续加强运城同沿黄地市关于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合作与开发研究,加快优质小麦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专栏2  种业创新发展项目

  一是积极对接《“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安全保存以及畜禽活体保护、生产性能测定等。二是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核心种源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重要品种种质资源库(圃)等项目建设。三是积极创建制种大县,着力推动种业核心企业与制种基地结合,探索“科研+企业+基地+服务”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模式。四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集聚种业创新要素,培育种业发展新动能。五是积极创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以种业为对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动态感知、监测预警、精准作业、智能控制等方面探索典型应用场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

  第六章  重大工程

  一、种业基础性研究工程

  发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作用,强化以生物种业为核心的农作物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制、群体协同进化规律、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研究,加快高通量测序、等位基因规模化发掘等技术应用。以小麦、玉米为重点,挖掘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绿色高效等主要经济性状,以及精深加工、耐贮耐运、营养保健等特色性状为主要目标,深度发掘优异材料、优异基因,支撑商业化育种快速发展。

  二、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

  发挥种业企业在现代种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更加紧密的科企合作关系,通过改善育种创新条件,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展高效育种,提升种质资源保存利用、育种科研创新、种子生产加工、良种推广服务等能力,培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重点支持三联种业、金鼎种业、绛山种业、华科种业、河东种业、圣谷种业、云丰种业、丰登种业等种子企业开展科研基地建设、新品种选育、种子储备、种子仓储、加工、检验、包装设施设备等的建设。建设科研育种创新基地,拟在盐湖区建设抗旱节水新品种科研创新基地2000亩,改造和新建海南南繁核心基地300亩,培育具有突出优势的抗旱节水新品种1-3个。建设新品种筛选展示示范基地,拟在盐湖区、夏县、闻喜、平陆、芮城、稷山、河津等建设抗旱节水新品种筛选基地2万亩,筛选新品种150个;展示示范基地1万亩,展示示范新品种100个。推广特色优势农作物新品种2-4个。建设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拟在稷山、盐湖建设抗旱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各2万亩,在芮城、新绛建设抗旱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各1万亩;在永济市建设节水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大幅提升抗旱节水良种供种保障能力。

  加强良种苗木繁育,支持临猗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成品大苗100万株。加大苹果新优品种的区域试验和推广工作,加快“一抗双脱”(砧木抗重茬、品种和砧木双脱毒)水果苗木繁育推广,在苹果主产县建设现代新品种集约标准化示范园。建立配套的优良品种采穗圃,筛选推广适合运城当地立地条件的砧穗组合,并研发配套的技术措施,促进果业高质量发展。

  三、商业化育种工程

  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健全财政支持种业创新投入机制,创设现代种业创新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商业化育种支持力度。建立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强化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共性基础技术供给水平。深入推进科企合作,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企业牵头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支撑的现代种业创新格局,奠定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基础。围绕育种、繁种、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环节,制定用地指标、资金等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中小微企业、专业农民合作社、双创主体等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为专业型企业,服务种业各产业链环节,形成全产业链各部门密切协同、差异发展的产业生态。聚焦种业信息服务、品种测试、质量检测、战略研究、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着力引进培育相关服务型平台企业,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产学研机密结合的种业主体,支撑种业产业良性发展。

  四、智慧种业示范工程

  建设智慧种业示范基地,完善种业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强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建立农业数据可视化、作物数字模型化、农事生产标准化、管理运营简单化、设备操作智能化、节本增效的智慧种业生产模式,促进资源鉴定、育种科研、种子生产向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五、种业监管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良好稳定、公平有序的种业市场,厘清各部门职责,规范权力运行,明确市场监管、农业各部门在种业市场管理上的相关职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实队伍力量,避免管理资源浪费、重复检查,减轻商户负担。加大对《种子法》等种业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树立行业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引导行业参与者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加大对售假套牌等违法违规者的惩处力度,建立行业黑名单,倒逼行业参与者自觉遵法、守法。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与种子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非公共性质科研成果的有偿转让平台,借助市场手段促进成果转化。科学规划监管范围,定期更换抽检门店,保证检查结果的全面性。

  六、畜禽良种示范工程

  按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达到“六化”标准。重点实施肉牛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生产建设项目、优种猪繁育和饲养项目等,加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保护力度,引进一批畜禽优良新品种,加快本土化繁育,新建和改扩建种公畜站,提高种畜禽供种能力。重点建设晋南牛保护区、母牛繁育基地、核心母牛群、规模育肥场,加强晋南牛保种、繁育、育肥、改良,推进大型晋南牛养殖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晋南牛产业;完善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实施优质种质创新联合攻关,持续推进企业自主育种。重点建设“晋汾白”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猪”繁育场、标准化养殖场,通过示范引导,吸引合作社开展“土猪”养殖,实现“土猪”生产的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发挥生猪种业技术支撑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开展育种技术培训,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社会化育种服务组织。

  七、水产种业自强创新工程

  加快水产良种生产体系建设,加强水产原良种场、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提高全市良种覆盖率。支持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建设大宗品种和优势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提高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围绕运城主导养殖种类,鼓励企业开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创新性、标志性成果。通过区域性新品种推广验证、本土培育、优势利用、差异生产等方式,示范推广一批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和高附加值养殖品种。实施新品种产业化繁育推广项目,支持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淡水虾类、名优鱼类新品种,对列入项目计划的实施主体,按苗种费的比例给予补助。

  表2  主要项目列表

  序号

  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和内容

  总  计

  一、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1

  运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在科研建设用地建设种质资源保存库,包括建设低温库、冷藏库、培养室等保存评价设施,购置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和试验仪器设备以及田间工程,通过种子、组培苗、休眠芽、花粉、菌种、核酸等方式,进行粮食作物、重要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异位保存。

  2

  生物育种创新实验室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在科研建设用地建设生物育种创新实验室,包括基因工程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植物及种子生理实验室、感官评价实验室、育种家工作室等,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开展作物种质资源表型基因型鉴定及关联分析、优异资源筛选、资源价值评估、育种材料创制、遗传进化分析、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等任务。

  3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在科研建设用地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包括实验室建设和相关仪器设备购置,基于表型、基因型关联分析数据,应用功能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基因转化、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前沿生物技术,开展基因高效转化、材料组配信息计算与模拟、动物遗传群体分析与优异个体(种群)选择等工作,促进优良性状高效聚合,创制优异资源,实现精准育种。

  序号

  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和内容

  4

  育种超算服务中心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在科研建设用地建设育种超算服务中心,主要建设超级计算平台和软件系统,配套开发形成育种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开展种业科研多维组学信息的数字化关联分析,推动育种从传统经验育种到高效分子设计育种的转变等。

  5

  种业合作交流中心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在科研建设用地建设种业合作交流中心,探索科研机构与公共技术平台为主体,公益性与增值性相结合的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机制,发挥育种创新优势,搭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引进国际性和区域性会议论坛,开展生物育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种业技术交流和产业水平提升。

  6

  育种智能温室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在科研建设用地建设育种实验温室,配套控温、控湿等育种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7

  综合服务中心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在科研建设用地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人员办公、会议等科研服务用房,配套职工食堂、研究生宿舍、配电房、垃圾处理设施、人防设施、后勤供应保障中心等。

  8

  田间育种试验基地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高标准建设田间育种试验基地,实施土地平整、田间灌排渠系、田间道路、蓄水池、电气、物联网、温室、加工设施等,配套生物育种隔离设施。

  9

  商业化育种试验基地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建设田间育种试验基地,实施土地平整、田间灌排渠系、田间道路、蓄水池、电气、物联网、温室等。

  序号

  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和内容

  10

  品种测试中心

  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建设远程监控室及配套设施设备、网络管理室、考挂室、种子仓库、特性鉴定专用设施、摄影、生理生化分析、品质分析室等土建工程,配套组织培养工作间、植物样品处理工作间、分子及生物检测实验室,温室、网室、隔离防护等田间工程,购置田间耕种、品种性状与田间环境数据采集、小区播种收获、测产、考种及试验信息化设备机具。承担品种区域试验、特性鉴定、质量检测、登记认证及职务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DUS)任务。

  二、供种能力保障工程

  11

  高标准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所有区县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良种繁育示范基地7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等,力争把制种田建成田块规整、排灌顺畅、道路连通、地力肥沃、适于机械化作业、产能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12

  畜禽良种示范

  所有区县

  长荣2400头原种猪核心育种场建设项目,长荣丹俄2000头原种猪核心育种场建设项目,长荣嘉吉24万吨饲料厂项目,长荣农科农业部数字化项目尽快投产,新增原种猪饲养能力2400头。长荣农科龙头带动中小农户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7个养殖大县,重点是能繁母猪规模标准化建设,“长荣模式能繁母猪”推广,新建能繁母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家,新增能繁母猪3万头,年提供优质三元仔猪80万头以上,配套规模育肥场100家,饲养能力80万头。

  序号

  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和内容

  13

  智慧种业示范基地

  盐湖区、新绛县、闻喜县等

  建设智慧种业示范基地2万亩,在良种繁育基地部署智能化生产设备,多光谱无人机、环境气象站、田间物联网、虫情采集器等物联网系统,生产数据收集处理设备,遮阳降温、防寒保温、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配套设施,建设集现代种业产业展示、示范于一体的智慧种业基地。

  14

  种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

  所有区县

  在种子生产加工区培育5家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基地耕种收托管、农资供应、植保、劳务输出等服务,鼓励主体建设晒场、加工仓储设施、购置农机具,提升种子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

  15

  种子加工服务平台

  所有区县

  在现有加工区基础上新建或升级改造,按照小麦、玉米等作物种子加工需求,建设种子加工车间、种子仓库、常温库、低温库等设施,配套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引导种子企业入驻,为种子企业提供种子加工仓储服务。

  16

  产村融合发展试点

  所有区县

  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合种业生产技术进步,做精做优种业全产业链服务。引导村庄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支持村庄建筑风貌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人居环境提升,加强农村水、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支持村集体围绕种业产业开展新品种种植示范、观光科普、产品体验、餐饮民宿等拓展产业功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产村融合发展。

  三、展示交易物流工程

  17

  品种展示示范基地

  盐湖区等

  建设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000亩,分为小麦、玉米、蔬菜等新品种展示区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地用电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和林网、温室大棚、网室,购置农机具及仪器设备等。

  序号

  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和内容

  18

  区域性仓储物流园

  盐湖区、临猗县、闻喜县等

  完善以种子仓储物流为核心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围绕货物分拨、包装加工、物流信息、展览展销、商贸、金融服务等主要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化冷库3000平,建设物流信息中心大厅、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质量追溯监管中心、电商品牌孵化运营中心、配套建设停车场、展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购置冷藏配送车4辆。

  19

  电子商务平台

  所有区县

  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交易中心、金融中心、结算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机房等业务用房建设,完善综合业务管理、订单管理、网上交易管理、远程视频管理等电子系统。

  20

  种子交易中心升级改造

  所有区县

  完善种子交易中心建设,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种子交易门店进行升级改造,要求交易主体必须在平台上完成种子、农资等产品的交易、支付、结算过程,实现种子交易全程电子化、产品全程可追溯,积累种子交易数据。

  21

  种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所有区县

  建设覆盖区、乡、村三级种子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覆盖所有企业、合作社、农民,完善投入品、产地环境、产业链管理、储藏加工、市场流通等各环节数据采集系统,建立种子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追溯信息终端,建立档案登记制度,推广使用产品标签信息码,实现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可全过程追溯。

  四、品种技术示范工程

  22

  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

  所有区县

  建设高效节水示范基地面积2000亩,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田间灌溉管道,喷灌机组等,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序号

  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和内容

  23

  循环农业示范种植基地

  所有区县

  建设示范基地面积1万亩,配套建设农作物秸秆处理中心,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结合养殖基地,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24

  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

  所有区县

  基地面积1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基地道路、灌排设施提升,农机具购置,示范试验标志牌制作,承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任务。

  五、种旅融合发展工程

  25

  休闲农业体验基地

  所有区县

  在种子生产的基础上,结合果树种苗繁育、万亩桃园等拓展农业功能,结合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新技术示范、农事体验、农业节庆活动等,兴建特色农产品加工、民俗手工艺品工坊,开发创意产品,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产品。

  26

  乡村旅游基地

  所有区县

  全面促进田园休闲旅游、教育科普、健康养生类项目的深度融合,立足种子文化、农耕文化,改造传统民居,建设文化主题园、民俗文化广场、农耕文化体验园、休闲农业观光园等,打造集新品种展示、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品种管理

  进一步规范品种试验管理,加强对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引种备案试验和自行生产试验的指导检查,推进各渠道试验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加强全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和推广评价,促进新品种推广应用和品种创新。落实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品种管理等规章制度,并实施监督管理。

  二、拓宽投资渠道

  发挥政府在种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各类科技计划向种业科技的倾斜力度,大幅度增加种业科技投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扩大种业科技投入渠道,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种业科技投入体系。

  三、完善市场体系

  严格市场准入,严格审核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严格行政许可条件、程序,规范许可行为。对达不到条件,不符合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及时吊销证照,构建规范、公正、公开、开放的种子市场。强化基层经营门店的管理,加大种子经营门店的监督抽查力度,规范经营档案、购销合同、销售台帐管理,加强品种真实性检测,打击散装、套牌、掺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种业发展环境。加强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在县级层面,积极推动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配备相应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在本辖区内开展种子质量的常规检测工作。在市级层面,在原有检测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检测作物种类、品种和检测指标。着手开展DNA分子检测能力建设,实现种子质量由常规检测向常规检测和分子检测相结合的转变,建立健全种子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四、开展联合攻关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生物育种、繁育(加工)等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研发团队为核心,联合种业技术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种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新力量,成立运城市现代种业联盟。以联盟为平台,加强横向纵向协调衔接、信息共享,打破部门、学科和区域界限,整合种业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种业竞争优势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主体紧密合作,吸纳种业科研、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国际交流、产权维护、政策制定、规划咨询等方面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委员会,为运城种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强化政策支持

  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科技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市级科技研发经费要向种业倾斜,围绕重大技术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精心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积极引导科研院所、企业等集成科技资源,以科技项目推动重点领域和产业快速发展。优化配置国家、地方、部门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全面推进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积极支持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组建农投公司,设立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金融对种业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山西农大棉花所、三联种业、山西瑞恒农业、晋南牛、临猗苹果、绛县野生翅果油树等育种(育苗)基地建设、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奖励;支持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育种人才引进,支持良种创新平台及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新品种区域试验、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与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