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足球分析app>运城要闻
红色陈家庄 转型起宏图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赵迪 发表时间:2021-03-02 09:09

  昔日硝烟远,而今游人醉。走进位于稷王山麓的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矗立在村广场前的“中共太岳三地委陈家庄旧址”石碑和“河东西柏坡”红旗雕塑,默默承载着曾经万般豪情的革命岁月。推开一处处红色旧址大门,河东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画面仿佛再次重现。

  陈家庄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重要作用,是晋南地区解放事业的红色摇篮,留下不少红色遗址。作为三级革命政权的所在地,这里集中了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署以及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政治部、邮局、电台、冀南银行办事处、晋南报社、公安局、监狱等30余家机关单位,是当时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河东地区的“西柏坡”,目前是山西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

  追寻革命足迹

  稷麓英雄纪念广场,一座14.8米高的稷麓英烈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它的雄伟庄严,让人不禁万分崇敬、驻足默哀。据介绍,它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创意异曲同工,寄托着河东儿女对革命先驱的深切纪念和缅怀。

  陈家庄是河东地区早期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诞生地。1937年8月,金长庚在这里建立中共河东特委联络站,并成立了陈家庄村党支部。抗战时期,陈家庄先后组织了“红枪会”、抗日游击队。柴泽民率领的八路军康杰支队、宋振山率领的抗日游击队第九支队、太岳五分区司令员孙定国率领的五大队等先后在这里活动,建立了稷麓革命根据地。

  过去的河东特委联络站、如今的洞洞门内,用青砖修筑的墙体上弹痕累累,过门石上深深的凹痕,是独轮车年长日久磨下的印记。1943年1月,闻喜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在陈家庄建立。中共稷麓县委会、稷麓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长期驻扎,管辖范围一度覆盖今天的闻喜、夏县、稷山、万荣、盐湖等县区大部分。

  广场西侧,是当年的“赵家门”。新中国成立前,晋南解放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赵家门,不算到陈家庄。”从“赵家门”由南向北一路往前走,踏着新铺的青石板,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晋南土改会议、太岳第三分区电讯电报处、模块修械所、电话局、陈家庄大窑等一处处旧址,静静坐落在巷子两旁。这里曾是陈家庄的政府街,其地位不亚于现在的运城中心城区的河东街,直至1947年12月28日,运城解放后,才分批迁往运城。

  曾经的太岳三地委,是现在运城市委的前身。中共太岳三地委是由太岳五地委、条西地委演变而来。1943年7月到1948年1月,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署以及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及稷麓县等党政机关在陈家庄驻扎,共辖15个县(市)委、56个区委、481个支部。三地委党政军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太岳军区主力,取得晋南多次自卫战、攻坚战的胜利。

  传承红色基因

  稷麓英烈纪念广场、陈家庄展馆、崔斗臣故居、中共稷麓县委旧址和晋南报社等分布在村里的革命遗址已经连成一条完整的红色教育参观路线。去年,陈家庄的参观游客达两万人次。“来参观的人慢慢变多,我们越来越有希望。”仇家文说。

  家住村口的仇家文是陈家庄党支部书记,也是陈家庄革命老区红色遗址保护工作的发起人。2005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之后,仇家文婉拒了返聘邀请,他心里藏着一个想法:趁着村里的旧址和老人还在,把陈家庄的史料、旧物抢救性搜集并整理出来。

  “千头万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就挨家挨户和村里的老人聊,从搞清楚当年旧址所在地开始。”最初,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2007年,历经两年时间,仇家文将了解到的陈家庄历史编写成书,送到闻喜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负责人史炳仁手里。“光搜集资料还不够,要为后人留住能看到的东西。”史炳仁决定帮仇家文一把。

  当时,陈家庄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拿着好不容易为陈家庄“要”来的十几万元,史炳仁和仇家文组织修缮了损坏最严重的晋南报社等几处旧址。“先紧着严重的修复。眼看着墙皮都掉没了、窑洞都快塌了,满脑子想的是赶紧先撑住。”仇家文说,“光陈家庄会议旧址‘母亲窑’就修复了8处。”

  陈家庄红色遗址保护工作起步后,经费还是很不够用。到2014年,闻喜县委县政府将陈家庄的保护提上了议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织各县直部门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文物部门将陈家庄10处红色遗址“打包”申请,于2016年获批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陈家庄被住建部等部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发展绿色经济

  走进位于陈家庄村南的山西喜善林业基地场院,近500袋杜仲籽被码成3排,整齐地堆放在彩钢棚里,等待着被新定制的脱壳机加工出售。彩钢棚旁的平地上,隆隆作响的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热火朝天地作业,为公司扩大生产场地打地基。

  “前几天,河南一家企业刚下单20万余元,订购10吨杜仲籽。”山西喜善林业开发公司负责人张旭说,“去年公司开始有收益,杜仲叶卖了5万元,杜仲籽卖了45万元,总收入50万元左右。”

  2012年7月,喜善公司引进新型良性杜仲,以陈家庄村为中心,先后集中流转周边4个村庄的54个磨盘岭旱坡地3800多亩,并投资620万元,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目前,已将2800亩磨盘岭旱坡地和近1000亩的摞荒地全部改造成为水浇田。迄今为止,基地达到产出要求的成品树共计8.4万棵,预计今年的产籽量为15吨,明年可达50吨到80吨。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计划投资70万余元,委托第三方公司策划杜仲深加工产业,引进杜仲茶叶、杜仲胶粗加工等生产线。

  6年时间,杜仲林在革命老区陈家庄村周边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同时为周边农村留守的50岁至70岁村民以及妇女创造了长期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喜善公司流转的土地中,涉及周边4个村庄贫困户共计39户、270余亩。

  “全村有15户贫困户在喜善公司长期务工,平时做些除草、浇地、采籽的活,一个月15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近万元。”仇家文说,“54个磨盘岭‘旱塬变绿坡’,早在2016年就一举摘掉了贫困帽,正在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绿色路、生态路、富民路。”

  发生巨变的不只是陈家庄。近年来,郭家庄全镇上下发扬革命老区精神,培育形成了以山楂、甜柿、葡萄为主的干鲜果,以西瓜和大棚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杜仲、油牡丹、双季槐为主的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坚持以节为媒、以节会友,不断提升山楂文化、仇氏石牌坊文化、陈家庄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知名度,山楂乡村游、红色爱国游、忠孝文化游三大文化产业板块已具雏形。截至去年年底,全镇870户、2853名贫困人口实现稳步脱贫。

  站在陈家庄最高处向北眺望,四面临空、高下悬绝的真武大帝祖师庙清晰可见,与磨盘岭上的一座座牡丹园、杜仲园相得益彰,昭示着这片红色土地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绿色发展的美好明天……(记者 杨红义 张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