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内外美起来——万荣县投资6亿元,建成200个美丽乡村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杨晶茗 发表时间:2020-11-18 16:23

  通村柏油路宽阔整洁,道路两边绿意盎然。在一片片向远处绵延的绿色中,矗立着一根根外观设计古朴的路灯,灯杆装饰着两面平展展的五星红旗……

  站在万荣县光华乡秦村村口,会给人一刹那的错觉,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一座村庄吗?

  秦村只是万荣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万荣县自2016年年底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萤火之光到燎原之势,坚持“盯准一个目标、选好一支队伍、改变一个群体、走对一条道路”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初心勾线、匠心施彩,使得一批又一批美丽乡村绽放在孤峰山下、崛起于黄河岸畔。

  日前,记者前往万荣,对其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市、甚至全省前列的经验做法进行探究。

  景色美

  精雕细琢民心工程

  干净整洁的巷道两侧,高低错落有致、乔灌结合、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高标准绿化带,让人赏心悦目。村子中央,一个由废池塘改建而成的初心公园,柳条低垂,池水清澈,鱼群畅游,凉亭走廊里三五村民悠闲聊天,令人耳目一新。远处,几名修剪绿化带的村民在弯腰忙碌。

  亭台楼榭,绿意掩映,漫步万荣县荣河镇周王村,宛如行走在一幅画中。

  “我们村作为全县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在2017年开始建设,从巷道硬化、铺设排水管网,到绿化、美化、亮化等,一项项民心工程同步进行,2018年所有工程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建成后,周王村成了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周王村村委会主任孙克强的介绍不无骄傲。

  周王村共有621户、2146口人,村里主导产业以种植油桃为主。全村有两条通村路、5条主巷道和8条小巷。每条巷道都有绿化,安装了垃圾箱,150盏LED路灯更是覆盖全村。

  说起生活环境的变化,77岁的谢养真老人有些激动:“以前没有排水管网,村民的水都排在巷里,我家门前这条巷冬天是溜冰场,夏天是臭水坑。现在地下铺了排水管网,不管冬夏,巷里都干干净净的。环境好,空气好,我们心里很舒服,这都是政府的功劳啊!”

  “把乡村建设得像城市一样美丽,让农民像生活在城市一样幸福”,这是万荣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万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辖9乡5镇,207个行政村,46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39万,占总人口的85%。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是万荣县委、县政府的战略定位。着眼未来,万荣首先聚焦乡村的路、水、电、污、厕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短板,统筹推进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美丽乡村底色更浓,底气更足。

  针对制约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路、水、电、污、厕等突出短板,万荣县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面子工程,推出“五用”建设举措:

  用绿化提升,见缝插绿,把乡村的大小巷道变成一个大游园,生态宜居、生机盎然。

  用亮化装点,把城市的夜景“搬到”乡村,让乡村的夜晚灯火辉煌、多姿多彩。

  用排水提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厨浴革命”,通过铺设下水管道,彻底改变乡村厨浴排水靠倒、厕所靠抽、污水雨水乱流的历史,让现代化厨浴设备、水冲式厕所进入乡村的千家万户。

  用产业发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功能型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根植持久致富的基础,让乡村成为现代农耕文明的大舞台。

  用文化引领,将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年来,万荣县总投资6亿元,拆违治乱320处;改造土房土墙820处;硬化道路190km;建成排水管网265km;铺设人行道彩砖16万平方米;路灯4920盏;栽植绿化面积30.5万平方米;美化立面32万平方米;新建小游园92个;改造停车场65个;新建文体活动广场46座;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5个;新建、改建医疗卫生所274处;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74处;建设文化设施6500平方米;新建公厕82座;弱电入地完成25个村;启动9个小型污水处理站建设;每个村都设置了垃圾处理点;改建水冲式厕所12000户;自来水入户率100%;新发展产业项目20个;90%以上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

  风尚美

  文化引领核心价值观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要注重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万荣县委、县政府将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心中充满正能量,不仅实现“风景美”,而且拥有“风尚美”。

  “媳育栋才杏林飞梦想,子怀大志商海鼓风帆”“国正和风化惠雨圆复兴梦,忠诚好运盈德门奔锦绣程”……在秦村,每家每户门楼前都嵌有一副对联。

  该村村委会主任樊宁安介绍,这是村里的退休老校长樊丁有根据各家实际情况编写的。

  樊丁有今年64岁,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把老百姓的家风总结出来,以教化、激励老百姓,引导群众向善向上。”樊丁有介绍说。

  除了编写楹联,樊丁有还带领村里的文化人士,在秦村广场制作了280平方米的村史文化展板。

  采访当天,记者仔细浏览了这些展板,这里不但有保存400年的家谱、村史变迁、村名来源、历任村委会主任的照片及主要政绩,还有秦村的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经济发展史等。

  “整理这些展板资料费了大力气,樊老师他们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到各家各户搜集资料,对其挖掘整合。对于历史久远的资料,还查阅县志,走访以前的老一辈。看着只是一块块展板,但在参观的过程中,对村民的思想、素质提升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樊宁安说。

  看得见的变化有很多,看不见的变化更多。

  美丽乡村建成后,每一名村民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改变。

  ——集体观念更强了。巷道没有专人打扫,但很干净。因为村民荣誉感强了,每天都会自发打扫门前卫生。

  ——村民素质变高了。手中的垃圾不会随手扔掉,而是先找垃圾箱。

  ——大局意识更足了。周王村一谢姓人家,一家人常年在外,但老宅院就在公园边,美丽乡村建成后,一家人觉得家里的土坯房影响村容村貌,就把土坯房建成了二层小洋楼。

  万荣创造了美丽,美丽改变了人们。

  从怀疑到参与,从支持到点赞,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群众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美丽乡村不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变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万荣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先进文化引领、文明塑造、文化惠民、文化品牌创建“四大工程”,提振了乡村精气神,增强了农村凝聚力,孕育出社会好风尚。

  如今,全县先后建设村级图书室、村史馆,传承发扬好民俗,推动形成好风气;培育廉政文化、红色文化、党建文化、德孝文化,让群众移风易俗、见贤思齐。46座文体活动广场、6500平方米文化设施、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乡村文明的底色更亮眼,村民的精神和素养充满正能量,谋事干事、热心公益的人越来越多,让路让院“零纠纷”,拆违治乱“零矛盾”,自发组建管护队,人人争当“清洁兵”,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城市、乡村“没两样”的美丽传奇。

  美丽乡村数量不断上升,从2017年的13个试点村,到2018年的21个推进村,再到2019年的36个贫困村与12个非贫困村。

  到今年年底,万荣要完成全县200个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贫困村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全覆盖,实现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美丽愿景。

  持久美

  产业支撑集体经济

  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实现“持久美”?万荣县给出的答案是:集体经济支撑,群众共建共享。

  王显乡范家村率先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该村通过参股奥德富肥业有限公司,同时,针对苹果优势产业,成立了果筐、纸膜袋、网套、纸箱生产加工等综合性实体企业,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积累,提高了村级组织的服务保障水平。如今,村里自来水免费使用,公用电费不再分摊,日间照料幸福工程也有了补贴,村民的文化活动更是有了经费保障。

  万荣利用上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565万元,在82个美丽乡村撬动、发展了农机专业合作社、香菇大棚、小米车间、药茶加工等各类实体经济项目45个,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原始积累。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突破10万元的47个村,突破15万元的35个村,有效保障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村级公共服务投入形成了长效机制。

  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持久美的根基。

  万荣产业布局基本合理,形成了以苹果为主导,粮、药、菌、菜、畜、瓜、干果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裴庄镇南卫村的小米,口感清香,营养价值很高,但因地处偏远,信息不畅,一直“默默无闻”。2018年南卫村美丽乡村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群众抓机遇,搞营销,带起了一股“小米热”。

  南卫村村“两委”乘势而为,整合资源,注册商标,建立了统一的电商销售平台,让南卫小米打出了名气。仅2019年,南卫小米销售量突破5万公斤,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南卫村村“两委”更有底气出实招,为群众办实事。

  万荣县大力推进“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因村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让乡村成为现代农耕文明的大舞台,让乡村变成“聚宝盆”。

  美丽乡村易建,但维护美丽离不开长效管理机制护航。

  “厕所革命”“厨浴革命”,让水冲式厕所和现代化厨卫设备进入了千家万户,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万荣县还通过布点、连线建设区域性小型污水处理站,做好乡村污水、垃圾区域性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大文章”,以根治“二次污染”。

  同时,县委、县政府给所有美丽乡村主巷道配备环境卫生清扫车辆定期清扫巷道,形成管护长效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也离不开群众共建共享。

  周王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群众的极大支持,提建议的、捐资金的、腾旧宅的,还有当志愿者的,下雪天群众主动清扫巷道路面,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自发组织群众,清垃圾、养苗木、护花草、维护基础设施,管护美丽乡村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宽阔整洁的道路,鸟语花香的街巷,纵横贯通的排水管网,灯火通明的夜晚,载满乡愁的农田,成了城里人消闲好去处;资金向农村倾斜、人才向农村集聚、人口向农村涌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孤峰山脚下徐徐铺展……( 记者 范 娜)